深秋的上海,夜幕降临后,各大体育场却灯火通明,每周三晚,来自金融、科技、教育等不同行业的业余球员们奔跑在绿茵场上,观众席上坐满了热情的亲友团和球迷,这不是职业比赛,而是火爆申城的“苏超”联赛现场,这一由上海媒体发起并推动的业余足球联赛模式正在被全国各地借鉴,福建、广东等地纷纷酝酿推出自己的“闽超”“粤超”联赛,一场自下而上的足球发展热潮正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苏超”联赛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对话,2022年初,上海某媒体体育频道负责人在一次联谊活动中听到在沪江苏籍人士抱怨:“上海业余球场不少,但找不到有归属感的比赛。”这句话点燃了创建地方性业余联赛的火花。
经过半年筹备,首届“在沪江苏人足球超级联赛”于2022年9月正式开赛,令人意外的是,原本预计只有8-10支球队报名的比赛,最终吸引了32支队伍参赛,球员涵盖在沪工作的江苏籍人士以及江苏企业驻沪员工,比赛采用11人制,参照职业联赛规程,甚至引入了视频助理裁判系统。
“我们没想到会这么火爆,”联赛组委会成员王先生表示,“最初只是想让老乡们有个以球会友的平台,现在却发展成为有完整赛事体系、商业赞助和媒体转播的业余联赛品牌。”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乎所有人预期,比赛日平均观众人数超过800人,关键场次甚至达到2000余人,联赛还开通了网络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50万人次,社交媒体上,#苏超#话题讨论量已超过300万次。
联赛的成功源于其专业化运营,32支球队按照江苏13个地级市划分,各自拥有独具特色的队名、队徽和队歌,赛季分为常规赛和季后赛,全赛季长达5个月,数据统计显示,参赛球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7.5%,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比43.2%,形成了独特的“高知足球”现象。
“这不仅仅是足球比赛,更是社交平台和商业纽带。”某参赛球队队长李先生坦言,“通过比赛,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很多商业伙伴,达成了好几项合作。”
“苏超”的成功迅速引起其他地方人群的效仿,据知情人士透露,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在沪人士正在积极筹备自己的业余足球联赛。
“闽超已经在规划中了,”福建商会体育部部长陈先生表示,“我们借鉴了苏超的成功经验,计划明年春季启动首届闽超联赛,目前已经有20多支球队表示有兴趣参加。”
广东籍人士也不甘落后,粤超筹备组负责人黄先生告诉记者:“广东人在上海数量众多,足球氛围浓厚,我们正在与企业洽谈赞助事宜,预计规模不会小于苏超。”
除了省级联赛,一些地方还在筹划更细分的地区联赛,如“温超”(温州人联赛)、“甬超”(宁波人联赛)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业余联赛的兴起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需求和文化变迁。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大量异乡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需求日益增强,以地域为纽带的业余联赛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中产阶层扩大和健康意识提升,使体育休闲需求大幅增长,相比健身房和跑步,团体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满足社交需求,自然受到欢迎。
第三,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业余联赛的传播提供了土壤,精彩的进球、有趣的场内外花絮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扩大了联赛的影响力。
商业资本看到了业余体育的商业价值,多家赞助商表示,业余联赛的受众群体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消费群体。
业余联赛的兴起产生了超越体育本身的多重效应。
最直接的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球衣定制、场地租赁、裁判服务、体育保险等相关业务量大幅增长,上海某体育用品公司负责人表示,最近一年业余球队的订单增加了两倍以上。
其次促进了跨地域经济文化交流,比赛中场休息时,各地特产展示、文化表演成为固定环节,无形中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经济合作。
更重要的是,这些联赛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平台,通过组织比赛,各地商会和同乡会的凝聚力增强,解决了部分社会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某地政府驻沪办甚至将支持业余联赛列为服务在外乡贤的重要举措。
面对业余联赛的蓬勃发展,也有人提出疑问: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体育产业专家张教授认为,业余联赛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持竞技水平与参与性的平衡;二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既保证联赛运营又不失去业余性;三是如何与现有体育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获得更多支持。”
风险管控也是重要课题,包括球员伤病保障、赛事安全、纠纷解决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苏超”模式的成功展示了中国业余体育的巨大潜力,有迹象表明,这种模式正在向其他体育项目扩展,据了解,篮球、羽毛球甚至电子竞技等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地方性业余联赛。
线上线下结合成为新趋势,一些联赛开始引入数字技术,开发专属APP,提供赛事通知、数据统计、精彩集锦等功能,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下而上的体育发展模式可能为中国体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传统的体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专业体系,而业余联赛的兴起展示了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的巨大能量和创造力。
从上海起步的这场业余联赛热潮正在席卷全国,它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周末生活,更可能重塑中国体育发展的生态,当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金牌,而是纯粹为了热爱走上运动场,体育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夜幕再次降临,又一场苏超比赛在上海某体育场打响,场上球员全力拼搏,场下观众呐喊助威,裁判吹罚一丝不苟,这一切都与职业比赛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参赛者第二天还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或许正是这种纯粹与热爱,让业余联赛如此引人入胜,成为中国体育一道崭新的风景线。